English

发展科技生产力的辉煌20年

1998-12-08 来源:光明日报 科学技术部部长 朱丽兰 我有话说

过去的20年是改革开放胜利的20年,也是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的20年。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别是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一系列重要论断的指引下,以改革为动力,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技体制新格局。20年来,我国科技工作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科技体制改革逐步深化

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科技工作虽然对国家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在体制上一直与经济相分离。当经济建设成为全党工作的中心后,科技与经济脱节的矛盾便成为科技工作的焦点。1985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公布,标志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进入到了有领导、有组织的全面改革阶段。

在贯彻《决定》的过程中,科技体制改革工作紧紧抓住促进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这一基本问题,从科技系统内部改革起步,以运行机制改革为重点,带动组织结构的调整和管理制度的改革,从解决与经济相关的科技问题逐步向推动农村、企业及全社会科技进步的广泛领域推进。为了保障科技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国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政策、规定,形成了技术市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了科学奖励体系,建立了实验装备支持系统和科学基金制度,鼓励民办科技机构的发展等,不断培育和完善了适应经济建设需要的科技体制。

1988年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鼓励科研机构以多种形式加入经济,发展成型的科研生产经营实体,积极开发和组织生产高新技术产品;在智力密集地区兴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推动企业和农村科技进步;支持集体、个体等不同所有制形式科技机构的发展;积极推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这是科技体制改革工作在认识和实践上的一次飞跃。

进入90年代,在“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指导下,科技体制改革继续在人才分流、结构调整上向前推进。1996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九五”期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确定“九五”期间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体制,形成科研、开发、生产、市场紧密结合的机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开发体系和以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为主的科学研究体系以及社会化的科技服务体系。

20年来,科技体制改革开创了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大发展的新局面,从培养科技经济结合的点和面,逐步转向加大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广度、深度和力度;从以独立科研机构为主要对象扩展到高等学校和企业;从侧重运行机制转变发展到整体结构优化、人才分流和机制创新;从局部单项改革发展到总体规划、系统配套、全面推进。

高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取得进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重点地开展了高技术研究,努力跟踪世界科技前沿,并根据我国国情,从无到有,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在高技术研究方面,国家实施了“863”计划,跟踪世界高科技前沿,力争在有限领域有所突破。十余年来,这一计划取得了较大进展。如我国自主开发成功了0.8微米集成电路芯片;研制成功了12英寸直拉单晶硅;两系法杂交水稻比三系法增产10—15%,继续保持国际领先水平。

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国家实施了“火炬计划”。这是引导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其主要任务是创造适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环境条件,办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组织实施“火炬计划”项目,实现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培养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各类人才。实践证明,“火炬计划”的实施对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迅速,成绩喜人。到1997年底,仅国家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就已建成53个,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已达13681家,总产值已从1989年的17.7亿元增加到3387亿元,收入超亿元的企业数从1991年的7家增加到530家。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使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得到加强。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程控交换机,到1996年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到40%,使我国数字程控机市场从外国公司绝对垄断下夺回了1/3以上的份额;国产微机已具备一定的竞争力;网络光纤传输设备已占20%的国内市场。

基础研究在国际上产生一定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我国科技工作总体部署的三个层次之一,基础研究获得了较大发展。为了加强基础研究,稳定基础研究队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于1986年2月成立。从成立到现在,国家每年度拨给基金的总额逐步增加,1997年达到7.77亿元,为我国基础研究水平的提升和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国家还通过实施国家重大科学工程、攀登计划、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措施来加强基础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为我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奠定了良好基础。目前,国家正在制定《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将对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长远发展重大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项目进行重点支持。

“八五”以来,我国高温超导研究,证明定理的数学机械化方法、水稻基因组物理图谱、澄江动物化石群发现等成果获得国际学术界的充分肯定。一批新兴学科如生命科学、表面科学、纳米科学、非线性科学、认知科学以及地球系统科学等得到了迅速发展,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有200多名中国科学家在国际科学组织中担任职务。从我国发表的国际论文看,已由“七五”末的世界第15位进入世界的前10位。

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

过去20年,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得到提高,一大批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挥了重大作用。如推广水稻旱育稀植和节水技术、紧凑型玉米、塑料暖棚畜禽饲养、ABT植物调节剂和小麦旱地全生育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等重大技术,几年来增产粮食约300亿斤,增加经济效益200多亿元。

计算机制造系统技术已在一些行业和省市的典型企业示范应用成功,多次获得国际奖。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CAD)在27个部门、省市大面积推广应用,CAD在工程设计单位的普及率达到80%,创造经济效益100亿元。

在农业科技方面我国还实施了星火计划,这是用科学技术振兴农村经济的一面旗帜。通过引导性、示范性技术开发项目,逐步提高农村经济、特别是乡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星火计划的实施,既起到传播技术的作用,又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并在国际上引起良好的反响。

科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科技工作摆脱了过去的封闭局面,大力发展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实行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到1997年,我国与13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签署了95份政府间科技合作协议,加入了75个国际学术组织,283家研究开发机构和高等学校被授予外贸经营权。国际技术贸易保持稳步增长,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1997年达到294亿元。

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攻关,掌握了大型火力发电机组等一大批重大成套技术装备的设计和制造技术;5000吨级货物重载列车已在京沪、京广线上开通,增加年运输能力1300万吨。

初步建立了一支跨世纪人才队伍

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的科技人力资源有较大增长,已经建立了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为跨世纪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撑。1997年末,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914万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62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68万人。随着科学和教育的发展,全国科技后备力量也在逐年增长,1995年大学在校生为290.6万人,在校研究生14.5万人。从1985年至1996年全国共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5100人,其中有相当部分已成为新的学科和技术带头人。

认清形势,迎接挑战

21世纪的世界经济是以知识为主导的经济,知识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使用将成为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知识、科技成果、技术创新已不是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而是经济增长中内在的重要因素。

面对新的世界形势,我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就总体而言,我国的经济很不平衡,存在着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直到知识经济社会的多种经济形态,多种生产方式,多种技术水平,市场和产业格局在变动之中,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资源、劳动力等要素投入来取得。

在看到困难的同时,也要看到有利条件。20年来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和科技都有了极大的发展,国家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建设正稳步向前推进;全球的信息化、经济一体化和新一轮技术革命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在技术和产业发展方面有后发优势,在自主创新上有巨大潜力。我国高科技产业规模日益壮大,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不断加强。这一切都为我国在新的形势下向知识经济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坚实的基础。未来中国的发展将继续沿着已经开辟的正确道路进行下去,我们将充满信心地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